2025年成為了解人工智慧真實能源足跡的分水嶺年。短短九個月內,產業經歷了兩次地震級的變革,從根本上挑戰我們對AI永續性的假設。首先,Google在2025年8月打破沉默,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公開其AI能源消耗數據。而在此之前五個月,中國新創公司DeepSeek以革命性效率的宣稱震撼了矽谷——卻也揭露了訓練效率與推理能耗之間更複雜的權衡關係。
站在2025年9月的時間點,AI能源消耗的全貌變得既更清晰又更矛盾。效率提升的承諾與爆炸性需求並存,突破性創新揭示了意想不到的能源權衡,讓AI環境影響的簡單敘事變得複雜。
第一部分:Google 2025年8月的震撼彈——終於有真實數字了
0.24瓦時的革命
當Google在2025年8月發布其全面能源報告時,科技界屏息以待。這是第一次,一家主要AI公司提供了詳細、可驗證的能源消耗數據。頭條數字令人震驚:Gemini AI每次查詢平均只使用0.24瓦時——相當於運行微波爐一秒鐘或看電視九秒鐘。
這項由MIT科技評論首次報導的揭露,從根本上挑戰了AI系統是貪婪能源怪獸的說法。Google首席科學家Jeff Dean在獨家專訪中強調:「我們想要在所有納入的項目上都非常全面。」這種透明度在一個以保守營運機密聞名的產業中是前所未有的。
解析能源消耗結構
Google的報告提供了關於AI系統能源實際去向的驚人細節:
Google Gemini AI能源消耗分析(2025年8月)
組件 | 百分比 | 視覺化呈現 |
AI晶片 (TPUs) | 58% | ████████████████████████████████████████████████████████ |
CPU與記憶體 | 25% | █████████████████████████ |
備援系統 | 10% | ██████████ |
資料中心營運開銷 | 8% | ████████ |
這個分析打破了長期以來的誤解。冷卻和設施開銷僅占總消耗的8%——從舊資料中心常見的50%或更高比例大幅下降——展現了資料中心效率的非凡進步。Google的客製化張量處理單元(TPUs)承擔58%的重擔,而關鍵支援基礎設施確保可靠性而不會產生過多開銷。
33倍效率奇蹟:革命性進步的一年
最驚人的揭露或許是在2024年5月到2025年5月之間達成的33倍能源效率提升。這不是漸進式進步——這是一個違反產業預期的量子躍進:
Google達成33倍能源效率之路(2024-2025)
階段 | 改進倍數 | 累積影響 |
基準線(2024年5月) | 1x | █ |
+ 硬體優化(第六代TPU) | 4x | ████ |
+ 演算法改進 | 3x | ████████████ |
+ 系統層級效率 | 2.75x | █████████████████████████████████ |
最終成果(2025年5月) | 總計33倍 | 效率提升33倍! |
改進來自三項革命性進展:
- 硬體:第六代TPU提供每瓦4倍更好的效能
- 演算法:選擇性注意力機制減少60%不必要的處理
- 系統:智慧工作負載排程和減少閒置時間最大化效率
第二部分:DeepSeek地震——2025年1月的市場崩盤
600萬美元奇蹟的真相
2025年1月20日,中國新創公司DeepSeek發布其R1模型,其宣稱似乎好得令人難以置信:與GPT-4和Claude相當的效能,僅用2,048個Nvidia H800 GPU訓練兩個月,成本只有600萬美元。相比之下,GPT-4據報導需要16,000多個GPU和數億美元的訓練成本。
市場反應迅速而殘酷。2025年1月27日——被稱為AI股票的「黑色星期一」——Nvidia市值蒸發5,900億美元,創下其歷史上最大單日損失。「高效AI」的承諾暗示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可能是不必要的。
推理能源陷阱:MIT的現實檢驗
然而,到了2025年1月31日,MIT科技評論揭露了一個關鍵警告。雖然DeepSeek的訓練確實更有效率,但其「思維鏈」推理方法產生了更長的回應,導致推理期間的總能源消耗比Meta的同等模型高87%。
早期測試顯示:
- 單一道德問題產生了1,000字的回應,需要17,800焦耳
- 這比Meta模型處理相同提示多用41%的能源
- 使用的能源相當於串流10分鐘的YouTube影片
這揭示了一個根本的權衡:為訓練效率優化的模型在實際使用時可能消耗更多能源。由於推理佔模型生命週期內總AI運算能力使用的80-90%,DeepSeek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虛幻的。
第三部分:2025年能源格局——IEA的全面分析
資料中心的十字路口
國際能源署2025年4月的報告「能源與AI」提供了迄今最全面的分析:
全球資料中心電力預測
- 2020年:約300 TWh(基準線)
- 2024年:415 TWh(占全球消耗1.5%)
- 2030年:預計945 TWh(相當於日本總消耗)
- 2035年:970-1,200 TWh(取決於效率提升)
報告揭示了驚人的地理集中:
- 美國:占全球資料中心容量45%
- 中國:15%且快速增長
- 愛爾蘭:資料中心消耗全國20%電力
- 維吉尼亞州:資料中心占州電力消耗25%
Stargate回應:美國5,000億美元的豪賭
在DeepSeek的顛覆之後,川普政府在2025年1月底宣布了Stargate計畫——5,000億美元的投資,建設多達10個大型資料中心,每個需要5吉瓦(超過新罕布夏州的總電力需求)。這代表著一個賭注:規模,而不僅僅是效率,將決定AI的領導地位。
主要科技公司加倍下注:
- Google:僅2025年就投資750億美元於AI基礎設施
- 微軟:與Constellation Energy合作,投資16億美元翻新三哩島反應爐
- 亞馬遜:領投5億美元於核能新創X-Energy
- 蘋果:宣布未來四年投資5,000億美元於製造和資料中心
第四部分:沒人談論的隱藏成本
水資源:被遺忘的危機
雖然能源佔據頭條,但用水量已達到危機水準:
- Google的資料中心在2022年消耗50億加侖,比2021年增加20%
- 微軟的用水量同期增加34%
- 單次大型語言模型訓練運行可消耗足以供應1,000個家庭一年的水量
在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等乾旱地區,資料中心現在直接與農業和市政當局競爭有限的水資源。愛爾蘭已開始限制新資料中心建設,部分原因是水資源壓力。
碳排放的現實檢驗
儘管效率有所改善,但絕對排放量持續攀升:
- 微軟:自2020年以來排放量增加29%
- Google:自2019年以來排放量增加48%
- Meta:大幅錯過2030年淨零目標
哈佛研究發現,資料中心使用的電力碳強度比美國平均水準高48%,因為它們需要恆定的24/7電力,而再生能源無法可靠提供。
製造業的隱藏足跡
AI硬體的內嵌能源令人震驚:
- 單個高階GPU製造:約1,500千瓦時
- 大型訓練叢集(10,000個GPU):僅製造就需15吉瓦時
- 這相當於一個小城市一個月的消耗,還沒開始任何AI運算
第五部分:地平線上的解決方案
邊緣運算:65%解決方案
邊緣AI展示了最有希望的效率提升:
- 與雲端處理相比能源減少65-80%
- 消除資料傳輸成本
- 製造業案例研究:GPU成本減少92%
- 行動優化:減少45%能源,電池壽命提升49%
模型壓縮革命
較小的模型證明大不一定更好:
- Google的BERT剪枝:大小減少30-40%,能源減少32%,準確度損失<1%
- 知識蒸餾:以10%的運算成本達到90-95%的準確度
- 小型語言模型:每次查詢的能源比大型模型少60倍
核能復興的問題
DeepSeek的顛覆讓AI驅動的核能復興陷入疑問:
- DeepSeek之前:科技公司競相確保核能容量
- DeepSeek之後:對是否需要大規模電力基礎設施的不確定性
- 當前現實:公司對沖賭注的混合訊號
第六部分:數字真正告訴我們什麼
按任務類型的能源消耗(2025年數據)
任務類型 | 每次查詢能源 | 相當於 |
文字生成(簡單) | 0.24 Wh | 看電視9秒 |
文字生成(複雜) | 2.16 Wh | 運行微波爐8秒 |
圖像生成 | 11.49 Wh | 充電手機至5% |
影片生成(5秒) | 8,050 Wh | 運行微波爐1小時 |
傑文斯悖論的實現
經濟學家最擔心的事正在實現。隨著AI變得更高效和更便宜:
- ChatGPT查詢自2024年以來增加10倍
- AI功能現已成為所有主要軟體的標準配備
- 儘管效率提升,總AI能源消耗每年增長50%
- 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美國電力的3-12%
對台灣的意涵
台灣的特殊地位
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中心,台灣在這場AI能源革命中扮演著獨特角色:
- 台積電的關鍵地位:全球90%以上的先進AI晶片在台灣製造
- 能源挑戰:台灣本身面臨電力供應壓力,2025年夏季用電屢創新高
- 水資源壓力:半導體製造和潛在的資料中心都需要大量水資源
- 地緣政治影響:DeepSeek事件凸顯了晶片管制的複雜性
台灣企業的機會
- 邊緣AI晶片:聯發科、瑞昱等公司可以專注於低功耗AI晶片
- 散熱技術:台灣的散熱解決方案廠商面臨巨大商機
- 綠能整合:結合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與AI基礎設施
- AI優化服務:提供模型壓縮和效率優化的專業服務
結論:矛盾的深化
隨著2025年第三季接近尾聲,AI能源故事變得比任何人預期的都要複雜。Google的透明度揭示,個別AI查詢確實可以非常高效——甚至比懷疑論者認為的更高效。然而,DeepSeek的顛覆顯示,一個領域(訓練)的效率可能掩蓋另一個領域(推理)的低效。同時,IEA的預測和科技產業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表明,無論效率如何改善,絕對能源消耗都將飆升。
前進之路需要承認三個不舒服的真相:
- 效率改進是真實的但不足夠:33倍的效率提升被100倍的使用增長所淹沒
- 權衡是不可避免的:優化一個指標(訓練成本)可能惡化其他指標(推理能源)
- 透明度至關重要但罕見:只有像Google這樣的數據,我們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
辯論不再是關於AI使用的能源是否比預期多或少——而是關於確保我們在建構AI驅動的未來時了解真正的成本。2025年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能見度來了解這些成本。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會利用這些知識來建構更永續的未來,還是僅僅用來為建造更多設施辯護。
正如一位能源研究人員所說:「我們面對的不是AI能源危機,而是AI能源清算。」這個差別很重要,因為清算不像危機,它提供了根本改變的機會——如果我們願意把握的話。
對台灣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作為全球AI硬體供應鏈的核心,台灣有能力也有責任推動更永續的AI發展。從高效晶片設計到創新散熱解決方案,從邊緣運算到綠能整合,台灣企業和研究機構正站在這場革命的最前線。關鍵在於,我們是選擇成為問題的一部分,還是解決方案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