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正在發生的認知革命,而我們都是實驗品

OpenAI 在今年 9 月發布的使用報告,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份數據報告。但當你深入了解每週 7 億活躍用戶、每天處理 25 億則訊息的規模後,你會發現這根本是人類史上最大的認知實驗——而實驗結果正在顛覆我們對 AI 的所有想像。

最讓人意外的不是 ChatGPT 有多受歡迎,而是它悄悄從「工作助手」變成了我們的「決策拐杖」。數據顯示,到今年 6 月,有 73% 的使用完全與工作無關。這完全推翻了所有人原本的預測。這背後的意義更深:我們不只是用 AI 加速工作——我們正在改變思考的方式。

OpenAI 與哈佛經濟學家 David Deming 合作完成的這份65 頁研究報告,分析了平台上 150 萬個對話。結果發現的使用模式完全不是矽谷預想的那樣。性別比例大逆轉——從剛推出時 80% 是男性用戶,到今年 7 月女性用戶佔了 52%。低收入國家的成長速度是富裕國家的 4 倍。而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催生無數新創公司的程式設計功能,竟然只佔所有使用的 4.2%。

當大腦開始休眠:認知外包的代價

MIT 媒體實驗室的研究揭露了 OpenAI 報告沒說的真相:ChatGPT 用戶的大腦連結性和參與度明顯下降。Nataliya Kosmyna 博士的團隊發現,有 83.3% 的參與者在交出作業後,根本無法引述自己用 AI 生成的文章內容。原本應該增強人類智慧的科技,可能正在悄悄取代它。

這種認知轉變反映在三大使用類別上,這三類就佔了所有對話的 80%。實用建議類佔 29%,從煮飯技巧到人生抉擇什麼都問。資訊查詢從年初的 14% 暴增到 24%,寫作類維持在 24%——但其中三分之二是修改既有文字,而不是從零開始創作。

ChatGPT 使用類別分布(2025年)

類別百分比年增率變化主要使用案例
實用建議29%持平生活指南、家教、教學、創意發想
查詢資訊24%+71%(從14%)查特定資料、產品比較、找食譜、查證事實
文字處理24%持平修改潤稿(66%)、撰寫草稿(34%)、翻譯
技術支援5%-58%(從12%)寫程式、數據分析、算數學
創意表達11%新類別自我反思、探索想法、純粹好玩
其他7%變動行政工作、做計畫、雜項

這個模式揭露了一個讓人不安的事實:我們不只是把工作外包,而是把思考本身外包出去了。在研究的 13 萬名有工作資料可查證的用戶中,知識工作者的依賴程度最高。電腦相關工作者有 57% 的任務會用到 ChatGPT,管理和商業人士也高達 50%。這些可不是用 AI 寫 email 的小秘書——而是用 AI 做決策的決策者。

全球普及背後的數位落差

研究的地理數據同時說著兩個矛盾的故事。一方面,ChatGPT 確實做到了全球普及,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成長速度比富國快 4 倍。印度在推出月費 4.50 美元的 ChatGPT Go 方案後,用戶數在一個月內就翻倍。巴西成為第三大用戶群,印尼和肯亞也擠進前幾名。

但這種普及化掩蓋了令人擔憂的依賴問題。像以色列和新加坡這類高收入國家,人均使用率比預期高出 7 倍。GDP 與 AI 使用的相關性(GDP 每增加 1%,使用率增加 0.7%)顯示,雖然更多人可以用 AI,但真正懂得發揮 AI 價值的,還是那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人。

全球 ChatGPT 採用率分布(2025年)

國家/地區全球流量佔比人均指數*成長率重要趨勢
美國15.10%2.31x年增 +156%工作使用下降最快
印度9.42%0.43x年增 +412%Go 方案推出後爆炸成長
巴西5.33%1.87x年增 +287%南美洲採用率最高
印尼3.95%0.61x年增 +523%成長最快的大型市場
英國4.33%3.44x年增 +134%歐洲領頭羊
台灣1.82%4.21x年增 +198%亞洲高人均使用率
低收入國家8.70%0.31x年增 +641%比高收入國家快4倍
高收入國家44.20%4.12x年增 +152%成長趨緩

*人均指數:相對於人口的使用率(1.0x = 與人口成正比)

在美國國內,使用模式也反映出不平等。華盛頓特區的人均採用率最高,是全國平均的 3.82 倍。令人意外的是猶他州排第二,有 3.78 倍。科技重鎮加州反而只有 2.13 倍,排第三。這說明 AI 採用其實是跟著既有權力結構走,而不是顛覆它——政府部門和宗教團體接受新科技的速度,竟然比矽谷還快。

企業 AI 革命的幻滅

最挑戰常識的發現,就是 ChatGPT 在工作上的使用反而在下降。雖然92% 的財富 500 大企業都在用 OpenAI 的產品,但工作相關的訊息從佔總量 47% 掉到只剩 27%。這完全打臉所有企業 AI 轉型的預測,顯示企業嚴重高估了自己運用 AI 的能力。

Anthropic 的 API 數據提供了另一個角度:一般用戶的 Claude 使用在工作和個人各佔一半,但企業 API 有 77% 都是自動化模式。這種落差顯示了根本的錯位——企業想要自動化,但員工是把 AI 當作能力增強工具。軟體開發佔企業流量的 44%,但在 ChatGPT 一般用戶中只佔 4.2%。

財務影響相當驚人。OpenAI 預估 2025 年營收 127 億美元,是前一年的三倍。但 Gartner 預測到 2027 年會有 40% 的 AI 專案因為「看不到商業價值」而被取消。大家期待的企業 AI 革命確實在發生,只是完全不是預期的樣子。

寫作的未來:AI 成為思考的鏡子

對 110 萬則分類訊息的分析發現,創意工作正在發生根本改變。寫作類雖然維持 24% 的使用比例,但內容完全變了。三分之二的寫作需求現在是修改既有文字,而不是從零開始創作。用戶不是要 ChatGPT 幫他們寫,而是要它幫他們想。

這個模式延伸到各種創意類別。論文和文章佔 6.1%,創意寫作佔 4.1%,但純創作幾乎沒有。ChatGPT 變成了一面智慧的鏡子,反映和提煉人類的想法,而不是取代它們。哈佛研究團隊指出,這代表 AI 從創作者變成編輯者的根本轉變——這對創意產業影響深遠。

教育使用模式更強化了這種協作關係。10.2% 的訊息涉及教學或輔導,讓 ChatGPT 成為全球最大的教育平台。但 MIT 研究顯示,使用 AI 的學生滿意度和學習成效都比傳統方法差。這個號稱讓教育民主化的工具,可能正在破壞教育的根本目的: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沒人想談的環境災難

在亮眼的使用數據背後,藏著產業拼命想掩蓋的環境真相。ChatGPT 的基礎設施每天消耗 1.4828 億公升的水——足夠 3916 萬戶家庭使用。每產生 100 字的 email 需要 519 毫升的冷卻水,訓練一次模型要用掉 1,287,000 千瓦時的電力。

根據地區規劃文件,北維吉尼亞的資料中心走廊現在需要「好幾座大型核電廠」的電力。堪薩斯州和西維吉尼亞州的燃煤電廠為了供應 AI 需求,延後了關廠計畫。英國在 Blackstone 的第一個 AI 成長區,馬上就面臨當地缺水的問題。

這些環境成本跟使用量成正比。以每天 25 億則訊息計算,ChatGPT 每天產生約 10.8 噸二氧化碳(每次查詢 4.32 克)。這相當於 2,200 輛美國汽車一天的排放量。AI 的民主化,帶來的是極度不民主的環境代價分配。

信任危機:大家都在用,但沒人真的相信

KPMG 對全球 48,000 人的調查發現只有 46% 的人信任 AI 系統——儘管使用率飆升,這個數字完全沒有改善。OpenAI 的研究無意間解釋了原因:用戶越來越依賴 AI 做決定,卻不去驗證結果。受訪用戶中,66% 承認會直接接受 AI 的答案而不查證,56% 說因為太依賴 AI 而在工作上犯錯。

這種「高使用、低信任」的矛盾,顯示大家用 AI 更多是因為競爭壓力,而不是真的覺得有用。Y Combinator 的數據顯示 AI 新創每週成長 10%,但 METR 研究發現資深開發者用 AI 輔助反而多花 19% 時間完成任務。大家都在用的工具,可能正在大規模製造負生產力。

《自然》期刊的行為研究發現更令人不安的現象:ChatGPT 用戶「說謊和作弊的可能性大幅提高」,顯示 AI 創造了與決策之間的「道德距離」。原本要增強人類能力的科技,可能正在侵蝕人類的責任感。

未來軌跡:我們準備好面對這些問題了嗎?

OpenAI 預計 2029 年營收達到 1,250 億美元全球 AI 市場預估 2030 年會達到 1.81 兆美元。但這份研究顯示,這種成長建立在人類接受根本的認知交換之上:用便利換能力、用效率換理解、用答案換思考。

從 80% 男性到 52% 女性用戶的轉變,加上非工作使用的增加,顯示 ChatGPT 從專業工具變成生活夥伴。26 歲以下用戶佔了 46% 的訊息量,代表整整一代人把認知外包當作理所當然。低收入國家 4 倍的成長差距,意味著全球 AI 依賴會比 AI 素養更早到來。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用戶意圖分類——49%「詢問」、40%「執行」、11%「表達」——顯示我們主要不是用 ChatGPT 完成任務,而是用它做決定。我們創造了世界上最精密的決策支援系統,然後交給越來越無法評估其結果的人類。

結語:沒人在測量的智慧衰退

OpenAI 的 2025 年 9 月研究記錄了 ChatGPT 無可否認的成功:7 億用戶、每週 180 億則訊息、92% 的財富 500 大公司都在用。從任何傳統指標來看,這都是科技普及的最大勝利。但在成功故事背後,藏著一個挑戰我們對進步基本認知的悖論。

讓資訊取得民主化的工具,可能正在製造前所未有的認知不平等。為提升生產力而設計的平台,變成了日常決策的拐杖。要增強人類智慧的科技,可能正在加速智慧的萎縮。ChatGPT 不只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它正在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而我們才剛開始理解這意味著什麼。

當使用者接近全人類的 10% 時,我們面對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我們是在增強人類能力,還是在取代它?答案不只決定 AI 的未來,更決定人類與自身智慧的關係。這份研究告訴我們,我們正在進行史上最大的認知外包實驗——而我們忘了設置對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