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兩大經濟體在幾天內相繼公布了相互競爭的人工智慧治理願景,創造了一個將重塑AI在整個亞洲發展方式的技術分歧。2025年7月23日,川普總統在「贏得AI競賽」峰會上宣布了美國的AI行動計畫,三天後,中國總理李強在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提出了全球AI合作組織。這些分歧的方法不僅代表著競爭的技術標準——它們標誌著兩個截然不同的AI生態系統的出現,具有根本不同的價值觀、治理模式和技術架構。

美國框架:透過去監管化推動創新

川普的AI行動計畫圍繞三大支柱:加速創新、建設美國AI基礎設施,以及在國際AI外交和安全方面發揮領導作用。該計畫最顯著的特點是對AI系統「意識形態中立」的要求,指示修訂NIST的AI風險管理框架,刪除對錯誤資訊、多元化、公平和包容(DEI)以及氣候變遷的提及。

政府在監管優先權方面採取了積極立場,川普在峰會上宣稱:「我們必須有單一的聯邦標準,而不是50個不同的州來監管這個產業。」該計畫威脅要扣留對擁有「繁瑣」AI法規州的AI相關聯邦資金,儘管對於如何定義「繁瑣」保持沉默——這為跨多個司法管轄區運營的企業創造了重大的不確定性。

基礎設施發展佔據重要地位,政府利用聯邦土地和資源加速資料中心建設。該計畫呼籲穩定現有電網,同時擁抱「技術前沿的新能源生產來源」,儘管具體細節仍然模糊。這項基礎設施推動直接解決了AI發展的運算需求,而中國2024年的裝機容量增長了16%,美國的容量卻保持停滯。

在出口方面,商務部和國務院將向盟友提供「安全的全端AI出口套裝」,將美國技術定位為整合生態系統而非獨立元件。這種方法旨在創造技術依賴,同時確保盟國在其AI部署中採用美國標準和價值觀。

中國願景:透過多邊主義實現包容性發展

中國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的反提案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理念。李強總理強調「全球AI治理仍然分散」,並呼籲透過暫定總部設在上海的新全球AI合作組織進行國際合作。

中國的方法明確解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智慧鴻溝」。大會啟動了國際開源AI合作倡議和金磚國家AI產業合作網路,專注於技術轉移、能力建設和共享AI基礎設施。這將中國定位為全球南方的倡導者,提供西方技術霸權的替代方案。

中國的提案獲得了前Google執行長施密特的意外支持,他在WAIC上表示:「作為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經濟實體,美國和中國應該在這些問題上合作。我們有既得利益來保持世界穩定,保持世界不發生戰爭,保持和平,確保我們對這些工具有人類控制。」

中國倡議背後的經濟動力是可觀的。擁有超過5,000家AI公司和價值6,000億人民幣(840億美元)的核心AI產業,中國展現了儘管受到限制仍能創新的能力。最近的DeepSeek R1模型,據稱開發成本僅為560萬美元,而ChatGPT為1億美元,體現了中國以效率為導向的AI發展方法。

矽盾的新脆弱性

對於透過台積電控制全球90%以上先進半導體製造產能的台灣而言,AI分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複雜性。台灣最近將華為和中芯國際與其他599個實體一起加入其出口管制清單,顯示與華盛頓圍堵戰略的一致性。然而,這種一致性帶來了深遠的風險。

台灣的半導體主導地位歷來充當「矽盾」——其對兩個超級大國的經濟不可或缺性可能阻止軍事衝突。然而,減少中國對台灣晶片依賴的出口管制可能會透過降低台灣對北京的戰略價值而矛盾地增加安全風險。

執行挑戰已經顯而易見。儘管台積電在2020年停止向華為供貨,但中國公司已證明善於規避。在華為AI處理器中發現台積電製造晶片的報導引發了美國的調查和潛在的數十億美元罰款,凸顯了複雜全球供應鏈中技術邊界的滲透性。據報導,華為使用空殼公司為其昇騰910處理器採購了約200萬個晶片,展現了單邊管制的局限性。

分歧的治理理念

對比鮮明的方法揭示了關於AI在社會中作用的根本不同理念:

美國模式強調:

  • 以最少監管干預的市場驅動創新
  • 對「客觀」AI不受感知偏見影響的意識形態要求
  • 基於共同價值觀的雙邊夥伴關係
  • 技術出口作為外交影響力的工具
  • 聯邦對州級法規的優先權

中國模式推動:

  • 透過國際合作的國家引導發展
  • 透過多邊機構的包容性治理
  • 技術共享以彌合「智慧鴻溝」
  • 尊重不同的監管方法
  • 開源合作作為發展加速器

這些理念差異延伸到實際實施。美國的三級出口管制系統將120個國家分類為受限存取級別,而中國透過國際開源AI合作倡議等舉措推動不受限制的技術共享。

分歧的經濟影響

這種分歧的經濟後果已經顯現。在受限市場中,H100 GPU的交易價格是美國價格的2-3倍,為AI發展創造了顯著的成本差異。華為昇騰系列等中國替代品聲稱性能與Nvidia H100相當,但成本僅為60-70%,儘管實際性能仍有爭議。

分歧正在重塑投資流向。雖然美國公司面臨中國市場准入限制,可能損失數十億美元的收入,但中國公司正在加速國內能力發展。中國政府最近推出的410億美元半導體基金,加上省級投資,使美國和歐洲的「晶片法案」分配的資源相形見絀。

對於亞洲企業而言,這創造了複雜的考量。與美國標準保持一致可以獲得尖端技術,但限制了在中國和相關國家的市場機會。採用中國替代方案提供成本優勢和市場准入,但可能引發美國制裁和技術限制。

區域回應:戰略避險的實踐

亞洲國家正在制定多樣化的戰略來應對這種分歧:

新加坡將自己定位為中立地帶,既接待西方(OpenAI、Anthropic)也接待中國(阿里巴巴達摩院、百度研究院)AI實驗室的區域營運,同時創建適應兩個生態系統的監管沙盒。

日本儘管是美國盟友,但與中國保持選擇性技術合作,同時透過其登月計畫研發專案大力投資國內AI能力。

南韓利用其作為關鍵記憶體晶片供應商的地位,與兩個大國保持關係,同時透過Naver和Kakao等公司發展本土AI能力。

印度儘管有戰略夥伴關係的言辭,但被列入美國出口管制的第2級,正在加速其數位印度倡議,同時探索金磚國家合作機會。

技術標準的分裂

分歧不僅涉及治理,還延伸到技術標準和開發實踐。美國對專有、受控AI發展的強調與中國的開源方法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分裂意味著:

  • 不相容的評估指標:美國專注於能力基準,而中國強調社會效益指標
  • 不同的安全標準:美國市場驅動的安全與中國國家監督的安全框架
  • 不同的資料治理模式:美國以隱私為重點與中國以主權為重點的方法
  • 競爭的基礎設施要求:專有雲端服務與主權雲端要求

展望未來:多極AI未來

AI大分歧標誌著AI發展統一全球方法的終結。我們正在見證的不是圍繞共同標準的趨同,而是不同技術勢力範圍的出現。這種多極AI格局可能具有以下特徵:

  • 技術套利機會,因為價格差異和能力差距創造了市場低效率
  • 創新加速,因為競爭推動兩個生態系統快速發展
  • 全球企業導航不相容系統的複雜性增加
  • 新形式的數位主權,因為各國對其AI命運主張控制權

分歧既代表挑戰,也代表機會。雖然它使全球AI開發和部署變得複雜,但也防止任何單一強權主導這項變革性技術。對於亞洲企業而言,在這個新格局中的成功不會來自選邊站,而是來自理解和適應分歧的AI世界的現實。

正如2024年諾貝爾獎得主辛頓在上海會議上警告的那樣,挑戰在於確保智慧AI系統與人類利益保持一致。在一個AI願景相互競爭的世界中,這一挑戰變得成倍複雜——也成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