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用戶注意: 截至2025年10月17日 Sora 2 App 僅在美國和加拿大開放,台灣地區尚無法使用

知名 AI 科技 YouTuber Matt Wolfe 在深度體驗 Sora 2 一個月後,分享了四個最反直覺的發現。他指出,這款應用程式的成功關鍵並非 AI 技術本身,而是「個人化數位分身」功能。最驚人的是帳號可以「被動成長」——即使完全不活躍,粉絲數仍持續增加。本文整理這些觀察,分析對內容創作未來的啟示。

沒人看好,卻衝上App Store第一的奇蹟

2025年初,完全由 AI 生成內容組成的社群媒體,聽起來像是個注定失敗的點子。當 Meta 在2024年底推出類似概念的「Vibes」應用程式時,市場反應冷淡,連 AI 愛好者都興趣缺缺。

然而,Sora 2 的出現徹底改寫了這個故事。這款應用程式在2025年9月30日推出後,出乎意料地衝上了蘋果 App Store 下載排行榜第一名,不僅在 AI 圈內引起轟動,更成功跨越到主流大眾市場。

台灣用戶現況:根據 OpenAI 官方說明,Sora 2 App 目前僅開放美國與加拿大地區使用,採取邀請制,台灣地區尚無法直接下載或使用。官方尚未公布何時會開放其他地區,但預計會依據地區法規與內容審查機制逐步擴展。

如果你還不清楚 Sora 2 的基本功能,建議先閱讀Sora 2 完整功能介紹

發現1:成功的秘訣不是更強的AI,而是「你」自己

為什麼其他AI社群都失敗了?

AI 生成的影片動態牆這個概念,原本被業界普遍認為行不通。原因很簡單:誰會想要看一堆由機器生成、與自己毫無關聯的影片?傳統的 AI 內容生成工具產出的都是「通用內容」,使用者充其量只是旁觀者,沒有任何參與感或情感投入。Meta 的 Vibes 就是最好的失敗案例。

Sora 2 的突破性創新

Sora 2 找到了突破點:允許用戶將自己的肖像訓練進模型中,創造專屬的數位分身。這個差異看似微小,但影響卻是革命性的。突然之間,用戶不再是被動的觀眾,而是可以成為影片的主角。

最受歡迎的內容類型都與「你」有關:將自己置入好萊塢電影場景、創造朋友在太空探險的影片,以及各種名人惡搞短片。從「史蒂芬·霍金參加極限運動會」到「英國女王在摔角比賽中飛撲」,這些原本荒謬的想法突然變得觸手可及。台灣社群最近也瘋傳各種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在台北逛街、吃美食的偽 AI 短影音,都是利用 Sora 2 的這個功能製作的。

為什麼個人化如此強大?

這種個人化的力量深刻連結了人類的三個基本心理需求。首先是參與感——AI 創作「關於你」的內容,你和你的朋友都會想要分享,創造了全新的病毒式傳播機制。其次是認同感——當主角是「你」時,那種連結感是任何通用 AI 內容都無法比擬的。第三是社交貨幣的價值——能創造出讓朋友驚呼的影片,社交價值被放大了數倍。

這個發現證明:技術不是核心,「你」才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Meta Vibes 會失敗——它有技術,但缺少了「自己」這個讓用戶真正投入的關鍵元素。這與生成式 AI 的發展趨勢不謀而合:最成功的 AI 應用往往是那些能夠個人化、與使用者建立情感連結的工具。

發現2:熱度會消退,但成長卻不會停止的悖論

被動成長的驚人現象

實測者的使用曲線很典型:起初幾天幾乎到了著迷的程度,每天花數小時探索各種生成可能性。但很快地,新鮮感開始消退。到了第二週,使用頻率大幅下降。更驚人的是,有超過一個星期的時間完全沒有打開 App。

然而,反直覺的事情發生了:儘管處於完全不活躍狀態,帳號粉絲數卻持續增加了數百人。這完全顛覆了對社群媒體的理解——在傳統平台如 Instagram 或 YouTube 上,停止發文就意味著成長停滯。

Cameos功能:社群媒體的新範式

這種被動成長源於 Sora 2 的「Cameos」(客串)功能。其他用戶可以利用你的數位分身來創作影片,當這些影片被發布時,你的帳號會自動被標記,讓更多人看到你的存在。

運作機制是這樣的:你創建數位分身後,其他用戶在創作時可以將你的分身加入他們的場景。當影片被分享時,觀看者如果對你的數位分身感興趣,就可能成為你的粉絲。在完全不活躍期間,數位分身被其他用戶使用了數十次,創造了數千次的被動曝光。

這種「存在即價值」的模式,代表了社交媒體的一種典範轉移。傳統模式是「創作為王」——必須持續創作才能維持影響力。但 Sora 2 展示了新可能性:你的品牌影響力可以在完全不參與的情況下自行成長。

當然,這也引發了問題:當你無法控制數位形象的使用情境時,品牌控制權還剩下多少?為了保障肖像權,Cameos 功能需要通過身分驗證,朋友想讓你客串他們的影片也需要經過授權。對於想了解更多 AI 如何改變內容創作生態的讀者,可以參考2025 AI 趨勢報告

發現3:對「AI劣質內容」的恐懼——兩派觀點的激辯

悲觀派:內容漏斗理論

隨著 AI 生成內容工具的普及,「AI Slop」(AI 劣質內容)的概念開始流行。知名 YouTuber Casey Neistat 對此表達深刻擔憂,他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內容創作就像漏斗,寬闊的入口是所有被創造的內容,狹窄的出口才是真正優質的內容。

當 AI 工具讓任何人都能在幾分鐘內產出成百上千部影片時,漏斗入口會變得無比巨大。但人們的注意力有限,出口容量沒有增加。結果就是,真正優質的內容會被淹沒在海量的 AI 劣質內容中,變得越來越難被發現。

在評論 Sora 2 時,Casey Neistat 將這款 App 描述為「TikTok 的 AI 克隆版,每個影片都是 AI 生成的」,並警告這可能會用「無盡的電腦生成垃圾內容」淹沒社群媒體。他特別關注年輕用戶可能濫用這項技術創造不當內容,以及未經授權使用他人肖像進行霸凌的風險。

樂觀派:歷史會重演

然而,YouTube 教育者 Roberto Blake 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Roberto Blake 是 Awesome Creator Academy 的創辦人,擁有超過60萬 YouTube 訂閱者,專門教導創作者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內容事業。

他認為這只是歷史上類似恐慌的最新版本。1990年代 Photoshop 問世時,傳統攝影師擔心「攝影已死」。2000年代數位相機普及時,專業攝影界擔心「專業攝影終結」。但每一次,優質內容和創作者都存活下來,甚至更加繁榮。

Roberto Blake 的關鍵論點:「我尊重觀眾,相信他們有辨識力,能分辨什麼是有價值的。如果你本來就在製造劣質內容,那你才該擔心了。」他認為,AI 工具的出現只是加速了優勝劣汰的過程。

實測觀察:觀眾確實有辨識力

在實測中發現,用戶確實展現出相當好的辨識能力。對於無聊的內容,觀看時間不到2秒就被滑過。而真正優質的內容,平均觀看時間可達15秒以上,並獲得更多互動。這種用戶行為證明:觀眾有能力辨識內容品質,並用行為來「投票」。

結論是:樂觀派的觀點更接近真相,但悲觀派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創作者確實需要更努力才能在海量內容中被看見,但關鍵不在於工具,而在於你是否有值得表達的獨特創意和視角。這個議題與ChatGPT Agents 的發展息息相關,因為 AI 工具正在快速進化,改變內容創作的遊戲規則。

發現4:App本身是新奇玩意,但其背後的技術是場革命

重要的區分

必須清楚區分「Sora 2 這個社群媒體 App」與「其背後的 AI 影片生成技術」。這兩者在長期影響上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App層面: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從使用體驗來看,這個 App 很可能只是短暫流行的新奇玩意。使用曲線是:第一週極度興奮,第二週新鮮感消退,第三週幾乎不再打開。這與許多曾經爆紅的 App 驚人地相似——2017年的 FaceApp、2016年的 Prisma、2019年的 Zao,都在爆紅數月後迅速沉寂。

這些 App 的共同點是:提供新奇體驗,能引發病毒式傳播,但核心價值主張相對單薄。當用戶窮盡所有玩法後,就沒有理由繼續使用。雖然 Sora 2 的 Cameos 功能創造了一些網絡效應,但這可能還不足以支撐長期用戶留存。

技術層面:真正的革命

然而,當視角轉移到 AI 技術時,故事完全不同。Sora 的影片生成技術是真正改變遊戲規則的革命。從真實感來看,Sora 已經達到可以騙過多數人的水準。實驗顯示:將 AI 生成影片混入真實影片,多數人無法準確辨識。

這項技術將深刻影響多個產業。在廣告產業,可以快速生成客製化廣告,成本降低80%以上。在影視產業,可以高效製作特效和場景預覽。在教育領域,可以創建個人化教學影片。在社群媒體,當任何人都能輕鬆生成專業水準影片時,UGC 的概念會被重新定義。

這種技術突破需要強大的AI 基礎設施AI 數據中心的支持。OpenAI 的 Sora 模型訓練需要大量的運算資源,這也是為什麼GPU 資源管理變得如此重要。

當然,強大技術也帶來風險。Deepfake 問題變得更嚴重——如何確保資訊真實性?版權和肖像權的問題也更複雜。OpenAI 因此推出了肖像權保護機制,要求用戶上傳一次性的影音錄製來驗證身分,並需要經過授權才能使用他人的數位分身。關於 AI 技術的潛在危險,可以參考AI 危險性分析

App會死,技術永存

判斷是:Sora 2 這個 App 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內衰退,但 Sora AI 技術已經確立了它的歷史地位,將持續影響多個產業。即使這個 App 消失,技術也會以其他形式繼續發展。想要更深入理解影片生成 AI 的競爭格局,可以參考Veo 3 vs Seeda.nce 比較分析

結論:人性連結的永恆價值

這四個發現共同指向一個核心洞察:技術的進步固然重要,但真正決定成功的,是技術如何服務於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Sora 2 的成功不是因為 AI 技術更先進,而是找到了關鍵連結點:讓「你」成為故事的中心。

關於 AI 劣質內容的辯論展現了更宏觀的主題:每次技術革新都帶來焦慮和機遇並存的局面。歷史告訴我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總會找到生存方式,但關鍵在於如何應對變化。正如ChatGPT 2025 報告所指出的,AI 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整個內容產業。

Sora 2 揭示的核心事實是:我們感動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讓我們能做到的事——與他人連結,並將自己置於創作中心。這種將「你」置於核心的個人化渴望,正是對抗通用、無靈魂內容的最強大力量。

儘管 AI 能力日益強大,人類仍會被帶有人性溫度的創作所吸引。耗費心血的藝術品、精湛的表演、真實的情感投入——這些價值不會因 AI 出現而減損。隨著技術進步,一個問題浮現:未來世代還會在乎內容是否由 AI 生成嗎?只要它能提供「多巴胺衝擊」?

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答案,但這場實驗正在進行。而在這場變革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人們對連結、對意義、對真實的渴望。

延伸閱讀

相關資源